红色记忆与新时代交响——“千里跃进大别山”主题采访黄冈纪行-凯时app官方首页

2024-10-22 09:12   .

初秋时节,大美黄冈。


9月26日至28日,由湖北、安徽、河南三省省委网信办共同举办的“千里跃进大别山”2024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来到黄冈,本报记者与来自顶端新闻、大河报·豫视频、大皖新闻、中安在线、极目新闻、九派新闻、大象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的10多名记者代表一起,深入麻城市、红安县,一路看、一路听,重温峥嵘岁月,感受黄冈改革开放的强劲脉搏。

看文化——追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

巍巍大别山下的湖北黄冈,是一片红色热土。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党政军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郑位三、韩先楚等200余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这里曾一度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含悲壮、岭岭铸忠魂。

两天时间里,采访团先后参观了乘马岗镇红军公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长胜街革命遗址群、董必武故居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王近山故居。一幅幅泛黄的文献,一件件斑驳的历史实物,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古枫树下,旧居门前,青山依旧,情意悠悠,红色文化感染着每一个人,让采访团成员深受触动。

“97年前,就是大家面前的这‘三条半枪’打出了大别山的一声‘惊雷’。”麻城市三条半枪纪念馆讲解员、革命歌谣非遗传承人梅仙桃向采访团成员介绍。

在位于麻城乘马岗的大别山女红军馆,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感叹:“在这里,有在韭菜崖战斗中牺牲的熊德安,有舍子救红军的张敏,有红军中的女医官戴醒群……她们勇敢担负历史的使命,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红军队伍的半边天。”

走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上,探访这条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街,街上分布的7处红色遗址令人称奇。

极目新闻记者董淑健说:“在这条街上既能领略到历史的厚重、战争的残酷、革命前辈们的辉煌,也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近年来,我市深挖红色资源,做实重要建党基地历史支撑,积极推动整合发掘黄冈红色资源发展全域大文旅,把重要建党基地转化为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实现黄冈现代化的磅礴动能。

看山水——小流域治理带来大变化

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站在麻城市芭茅河水库大坝向远处眺望,闵家畈村芭茅河垸的道路干净笔直、房屋整齐排列,不时有村民在广场上休闲、锻炼,干净、整洁、宜居的乡村环境让采访团成员们发出阵阵感叹。

芭茅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市黄土岗镇大屋垸,全长20.9公里,流经2个乡镇共12个村,最终汇入长江一级支流举水河。芭茅河水库位于芭茅河上游闵家畈村。黄土岗镇工作人员何乐介绍,水库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1960年完工,2010年完成整险加固。芭茅河垸位于芭茅河水库大坝底部,地势平缓,周边有芭茅河、天然藕塘、农田灌渠、沟渠等地表水系,有居民48户208人。

近年来,麻城市整体推进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让一库清水长流,让一方百姓长乐。经过治理,芭茅河垸建成文化广场、休闲长廊、沿河游步道、生态荷花池、库区旅游路、环卫设施等,乡村环境得到提升,百姓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成了远近闻名的摄影写生打卡基地。

离开闵家畈村芭茅河垸,采访团成员们来到刘家岩村军师岭垸。这里位于黄土岗镇的东南方向,自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刘家岩村以军师岭垸作为试点村民小组,通过村两委主导、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探索积分制管理,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在刘家岩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采访团成员们看到,中心内配备了共享厨房,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只要当地群众家中有红白喜事,都可以使用。不仅如此,平日里群众的休闲娱乐也有了好去处。

为何会建设这样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刘家岩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表示,虽然现在老百姓腰包鼓了,网络快了,但是人情味也淡了,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情况确实存在。面对这一现状,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由能人带头建、群众主动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刘家岩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刘家岩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已经成了当地村民家门口的精神共富家园,刘家岩村实现了环境变美好、村民变主动、乡风变文明的目标。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张家湾村的华润希望小镇是华润集团在全国捐建的第10座希望小镇,配套建设有酒店、希望演兵场、幼儿园、福利院、广场、非遗文化一条街、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在小镇的门首塘广场上,老人们休闲聊天,十分惬意。

依托自然优势和华润集团的支持援建,张家湾村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旅游观光业,成立希望小镇旅游公司,引进红安鸿韵传统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发展红色培训。同时,引进润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三九药业进村投资,将土地以流转的形式大片种植野菊花、金银花。安农圣桃、草莓、葡萄大型采摘园落户村里。集游泳健身、餐饮于一身的“圆梦山庄”,以及餐饮住宿一体的米兰花酒店也在张家湾村落地生根,全村已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健身一条龙的产业配套格局。未来,张家湾村将通过对数字农业、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社会要素的综合配置,探索实现希望小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一个集红色、绿色、古色为一体的旅游希望小镇。

看物产——特色产业促乡村振兴

麻城菊花历史悠久,福白菊品质佳,与浙江杭白菊、江苏盐城白菊齐名。

位于黄土岗镇的中国(麻城)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湖北省首家集菊花科研、菊花种植、菊花精深加工、菊花产品销售、布展、旅游服务、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麻城市重点招商项目,也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代表性项目。

“我们按照三产融合的思路推进菊花产业转型升级,使黄土岗的菊花更好看、更好喝、更好吃、更好卖。”黄土岗镇镇长岳春阳告诉记者,这里每年举办花朝节、菊花文化旅游节等四季节会,菊园景区年接待游客达60万余人次。

“这几年通过供应链建设延长产业链,从原有的单一种植到现在的种苗繁育、深加工提取、文旅观光、大健康等方面不断深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每年用工超过5万人次。”岳春阳坦言,如今,菊花已经真正成为黄土岗镇的致富之花、小康之花、幸福之花。

在麻城百里菊花风景画廊中心地段、菊花公园核心区,有一个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麻城菊花创新中心。整个场馆设计以菊花元素为主题,集中展示了麻城菊花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

“已开发菊花产品十大系列、900余款,其中3款福菊产品成功亮相外交部全球特别推介会。”麻城菊花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麻城市以供应链思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推进菊花产业转型升级,深度挖掘菊花茶用、食用、观赏、保健、药用、文化等内在价值。

“没想到小小菊花可以做成这么多产品,还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展馆内集中展示丰富多样的菊花产品,如菊花茶、菊花宴、菊花精油等吸引了采访团成员的围观。养生菊花羹、福菊双味丸、一品皇菊卷、菊香绣球丸……一桌秀色可餐的菊宴堂展品更是让采访团成员啧啧称奇。

红薯酸辣粉、红薯桂花糕、红薯粉条、红薯热干面……在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的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团成员看到了许多由红薯作为原料制成的食品,“光是这种红薯热干面,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1.5亿元。”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峰介绍。

近年来,合作社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兴产业、帮资金等多种途径,先后流转土地1500余亩,重点发展红安苕种植、香菇种植、小龙虾养殖三个特色产业,年生产红安苕1200吨,龙虾150吨,香菇130万棒,红安花生100吨,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同时,合作社还注册“瑞沣农福”商标,逐步发展电商销售,近几年年均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

“有许多当地和周边的村民在我这里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收入有所不同。”姚峰说,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对接红安县“1 5”农业产业扶助政策,助推农户增收致富。为周边村民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建成农产品分拣、包装、物流扶贫车间,吸纳45个脱贫户就业。针对有发展能力、缺技术的农户,合作社采用“销售 农户种养”模式,先后带动30户脱贫户从事水产养殖、60户脱贫户开展红苕种植、37户脱贫户开展中药材种植,户均增收3000元,带动全县300户脱贫户开展香菇种植,户均增收9000元。

合作社将继续坚持科技兴农、产业为农之路,利用处于城郊的区位优势,将农业产业与旅游资源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吸纳游客、带动消费、富裕农民,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长江日报九派新闻记者宋炜奇说:“黄冈市推进特色产业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黄冈市不仅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示范效应将激励更多地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来源:黄冈日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