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宣传员”胡耿的故事二则(一)知识之路-凯时app官方首页

2024-08-14 11:55   熊立功, 崔启荣

红安网消息  5月4日,春雨蒙蒙。在红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耿的家中,我们一行走到客厅的尽头,一扇红漆木门上方挂着的“古火书斋”四个金色大字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分外耀眼,字体古朴而遒劲,书房内是一个承载着不同寻常的知识宝库。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墨香、书香气息迎面扑来。书房布置得简朴却不失庄重,与耀眼的金字标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面墙壁都被书架占据,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书架上摆满各种读物,从政治理论到文学经典,从革命领袖著作到历史名人传记,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到红安革命史,从哲学、社会科学,到法律法规等无所不包,有些书籍的边角已被磨损,封面泛黄,显示出它们被频繁翻阅和认真学习的痕迹。特别是胡耿在学习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原著时,在每张书页的空白处写满了读书心得,尤其是他还认真读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每篇文章的书页上都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记者在联合采访他时,深深地被他的学习精神所感动,称赞他是“一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老共产党员”。

在书房中央,有一张小床上,胡耿先生巧妙地利用新购的书籍,筑起了一个“u”字形的书墙。这些书籍被整齐地排列着,仿佛像一支待命的军队,随时准备被主人召唤,进入输送知识的战场!在每本书的脊背上都贴着小标签,标注着阅读日期和简单的读书笔记提要。这是胡老的习惯,也是他对每一本书的尊重和珍视。

今年90多岁的胡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中气十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学者的睿智和长者的慈祥。他曾在空军战斗部队服役,他所在的飞行大队,在国土防空中因击落入侵的蒋军飞机14架,自己无一伤亡,被国防部命名为“航空兵英雄中队”,胡耿就是该中队的首任政委,并在多个重要岗位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转业后,又主动申请到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工作。离休后的他,不仅没有停止学习、传播红安革命历史和红安精神,而是将更多的热情和时间投入到学习、研究和传播之中。

当我们走进“古火书斋”,就像走进了一个时间隧道,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胡老拿起一本已经泛黄的书籍,轻轻地翻开,那熟悉的纸张声响中仿佛藏着往昔岁月的低语。他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读书情怀,他说:“我没有别的爱好,我爱好的就是读书。你们看,除了我这个专门书房之外,我家的几间卧室也都摆满了书,共2万余册。原来发给我的工资,绝大部分就是用来买书。我是一个存书不存钱的人,我的钱不多但是书多。”

他的话语里不仅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求,更有着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感悟。胡老的一生,仿佛就是一本书,厚重、扎实,有信仰、有追求,每一页都充满了沉甸甸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

在现场,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革命文化的无限忠诚和对知识的深沉热爱。胡老不断强调,书籍是他理解和认识世界、观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参考。他用书本知识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用这些知识武装了自己的思想,即便他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依然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好奇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话渐渐深入,胡老提到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与担心,他认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既加速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快捷性和广泛性,又可能削弱人们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持久追求。他说:“现在有些年轻人,手机不离手,要了解各种信息手指点击一下便知晓了。但这种速食文化往往只能提供表面认识,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追求和思考。”

他鼓励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就业的需要,更是为了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胡老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开创性思维的锻炼和优良品德的磨砺。”

书房里摆放的每一本书都是胡老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也是他与时代的对话。从这些书籍中,他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何理解人生的价值。这些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灯塔,为他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提供了慰藉和指明了方向。

天色已晚,我们告别了胡老和他的“古火书斋”。胡老送我们到家门口,向我们挥手道别。那一刻,他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庄严与坚定。离开书斋的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动,仿佛经历了一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之旅。此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老者的智慧,更激励我们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知识之路,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网站地图